清真如何被泛化:站得再高一点看

01.jpg

全球化与城市化发展,穆斯林进入主流社会,掌握了管理技术,借鉴连锁模式,经营有了起色,与主流同行有了竞争,俗称分了一杯羹,主流不乐意了,难以分庭抗礼却以下三烂之手段,借用宗教、民族之概念予以打击,乃不正当竞争之恶果。清真只不过众食客皆喜欢之餐饮标签,不痛不痒没有温度,既服务于大众,又为打工者提供就业机会,为食客提供就餐方便,物美价廉。竞争失利者叫嚣以国主身份而生杀予夺,这是其一;若餐饮经营者隐藏清真牌照而继续经营,竞争失利者肯定又以地方、以菜品为埠而围攻。竞争需公平,如今以清真为幌子而烂打,有关部门认为只是民族习俗让宗教脱敏,实乃良策,不过仍不治本,要标本兼治需出台商业竞争条例,保护少数人之权益。清真乃文明传统,属于公,属于人类,脱敏而自由选择,不以民族、宗教之归属而乱扣帽子,顺其自然,定为食品安全保障之一完美参照,若制度严格不矫揉造作,不以政绩为先,为民服务为首要,一切都不成问题。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建议竞争者莫再以小人恶霸之举玷污自己良知,公平竞争,虽败犹荣。

国人通病,已形成二元对立构建矛盾冲突之思维惯性,常以两败俱伤而终,明知其优而有故意拒绝,无缘无故,只因不同,可能这就是所谓的文化自觉吧。有时这种矛盾心理自我也欲罢不能。双赢多赢和共赢只是口号而已,挑刺找不同找矛盾立靶子已经深入骨髓,但凡与己难以明显感到获利,皆不顾黑白全盘否定。甚至以偏狭心理思量,往往单向度考虑,对其它均持否定态度。譬如机场提供礼拜场所根本无关乎自己,还是要横加批评,对立思想作祟啊!飞机提供清真餐本来乐此不疲,尝了新鲜满足了口福,不仅不说好,反而故意批判辱骂,其心之恶,可见一斑!

清真泛化所隐藏的话语政治逻辑是,有一些人在网路中叫嚣,并借助权力网路上奏为总部发话,相关部门担心而惊觉,便当做重要事情对待。其它内容先不说,就说清真泛化,平时都皆大欢喜,喜迎乐享。被重视被关注之后,操纵者见有效果,更是群起直追,欲罢不能。如果置之不理,也不会像今天这样如火如荼。当然,泛化存在是客观事实,泛化到什么程度,可能会造成什么危害,需要深入探讨。

仅仅谈泛化而不深入分析泛化带来的危害,谈着也没用。泛化会给伊斯兰教带来危害,还有穆斯林。给非穆斯林带来危害吗?有些人认为不会,有些人认为会。给国家和社会带来危害吗?不言自明。现在解释究竟是怎么泛化的,基本落脚点在商家和认证机构。忽视了一个客观事实,全球化、城市化、文化自觉和“时尚追求”和政治引导的结果。全球化的结果是,文化、社会、思想、人与人之间的接触呈现多元特点,全球化的结果是表像的外化和实质的内化,多元并存且各自纷呈,政府接轨的社会与人再次因为不同的认同而形成了各自以多种因素集结的模型(SHAPES),有故土背景的,有职业背景的,有民族、种族及宗教背景的,还有资本、行业等背景,这些不同的背景在全球化的“平面”上像一个个点状布阵的“蒙古包”一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又各自呈现,各有特点。城市化的结果是,乡村城市的二元分离结构因为接轨而淡化,人口的流动无序且各自为邻却相互陌生,与此同时,在交往接触的过程中,深感差异而自我意识加强,甚至出现强烈的文化自觉现象。这样就对“我是谁”比较在意的同时,关注他是谁?而且彼此因此会惊觉,然后我我扎堆、他他扎堆,形成了表面多元交融互动,而实际自我加强封闭与认同。自我意识加强的另外一个结果是,对他是谁以及他所承载内容因为“主人翁”意识的作用而出现拒绝、排斥和厌烦,紧接着就泛起各种浪花,有些是日常性政治,有些是权力性政治,总归会用各种方式表达对异的排斥。外来者与当地人都会有。

时尚型的概念是,一部分人以欧美外来文化为首选,认为怎么做都无所谓,时尚的表现。譬如北京有一段时间人人都给自己取个英文名,过个耶诞节,信仰个基督教,参加个教会什么的,都觉得是时尚。而另外一部分人选择的时尚,受宗教认同影响,而对伊斯兰国家或阿拉伯世界有强烈认同,再加上传统的传承与文化自觉的动力,使他们在思想上更倾向于这种所谓的时尚。由此选择清真,加强宗教意识等等,这种有选择的做法本该无所谓,各自选择自己的选择,他人不必干涉。不好的是,今天伊斯兰教被污名化的严重,西方的宗教的经济的政治的,都无所谓。但是说到伊斯兰教的,就成了事儿,非要拒绝排斥,是自己判断失误,或有意而为之。于是与此有关的就成了问题。

另外,国家管理与社会治理,推动一带一路,商机无限,各种商家以此赚钱谋资,使产品的清真泛化和食品的泛清真化比比皆是。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1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