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向原点的放逐之旅

有一天我们将会回到原点。即便是距离最遥远的通途,也会将我们不断引向原点,那真正彻底的起点;引向我与我之间那绝密的真境——在那里,除了真主与我之外,再没有其他的东西。

保罗·科埃略(Paulo Coelho),在他的小说《牧羊少年奇幻之旅》(TheAlchemist)当中,提到了一条最传统也是最深刻的苏菲(伊斯兰神秘主义)信条,出发,去周游世界,观察和寻找人生的秘密和真理——每条道路都会把你引向最初的直觉:光明和秘密都隐藏在你出发的地方。你脚下的道路不是指向终点而是回到起点,出发即回归,追寻即重现。出发!……你必将回归。这种显而易见的精神体验的悖论告诉我们:吉哈德(jihad),这种我们用以净化、掌握和解放我们心灵的不懈努力,最终要与我们最深层次的存在(al-fitra)相融洽——真主最初注入我们心灵的光明所照亮的地方,就是我们的良知与我们的存在相结合并归于和平(salam)之处。对和平的认知,对和平的皈依(salam al-islam),归根结底,就是一种解放。

真主就是“祂创造了生与死来考验你,并找到你们当中的谁是行为最佳美的那一个”。死、生、经验、磨难、痛苦、孤独,以及欢愉与幸福,都是通往融洽之路的功课。伤痛、孤立、眼泪及微笑,如果你生活在混沌当中,它们会触动你,然而在真主那里,它们会指导并引领你。先去哪里?之后去哪里?向着祂,向着你,接近你心中的祂。这是伊斯兰当中最美好也最困难的功课:见己身之自性而见真主。而唯有通过自性之核心才可以从它的表象之下获得自由……“我”必须出发去寻找另一个“我”:这才是人生的意义。苦难不是导致你走向绝路而是带领你回到起点,在那里,“对真主的渴望”才可以扎根。不管你是否愿意,苦难将会带着你回来,回到你的本质,回到祂创造你时的起点。放逐亦归途。

有人曾经对苏菲拉比亚·阿尔阿达维亚(Rabia al-Adawiyya)惊呼:“我曾经发现了一千个真主存在的证据。”拉比亚却说她只有一个证据,那就足够了。然后就结束了这次对话。“是哪一个?”那人问她。“如果你独自在沙漠当中,突然掉进了一口井里,你该向谁求助?”“向真主。”那人回答道。“这个证据对我足够了。”拉比亚说。这是一个奇怪的回答,看似简单,甚至有点过分简单,一个理性主义者或无神论者会把这个答案当作他们一向坚信的观念的证据:“神就是贫困者的避难所,无望者的希望,一种安慰,一种使人内心安宁的虚构。”

在表面,且只在表面……痛苦和蒙昧驱使着思维寻找一个避风港,一个安慰。当人的理性观察人类本质的外在表现时,这是理性所表达的逻辑。伊斯兰的传统却正好相反:例如,生活的苦难、悲伤、所爱之人的去世,把人类带回了他最本质的状态,最原初的渴望。对局限性的认知把人带回到了对至高主宰的需求,对意义的需求。呼唤真主并非为了安慰自己,而是重现真主最初要我们具有的状态——人性的火花、对人的脆弱性的认识。

在你眼前的是一个孩子……活生生的、具有依赖性的、脆弱的、天真无邪的孩子。与真主同在就是要知道怎样保持这种状态:谦逊地接受自己的脆弱,了解自己的依赖性——回到起点。实际上,自满是被这样一些思想引诱所形成的,人类可以与自己的本质相割裂,可以达到彻底的智识上的自主,从而应对自己的痛苦、绝望和孤独。

自满是通过个体在内心保持一种自由的幻象而宣示一种外在的独立。谦逊是在我们的内心重现对真主本真的渴望,从而存在于彻底的外在独立性当中。

出发!……你必将回归。
---------------

【本文选自《西方穆斯林与伊斯兰的未来》之序言】

(瑞士)塔里克·拉马丹著,曹磊 王向珣 译,出版社:Jannahedu 简版书社。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1条评论